靜心-狂喜的藝術

  文件類別:其它

  文件格式:文件格式

  文件大小:178K

  下載次數:105

  所需積分:2點

  解壓密碼:qg68.cn

  下載地址:[下載地址]

清華大學卓越生產運營總監(jiān)高級研修班

綜合能力考核表詳細內容

靜心-狂喜的藝術
緒論 靜心:慶祝的藝術……………………………………………………………2
第一章 瑜伽:意識的成長…………………………………………………………6
第二章 通過有為達成無為………………………………………………………..12
第三章 “混亂的”靜心…………………………………………………………..16
第四章 寧靜的靜心………………………………………………………………..26
第五章 深深地進入已知…………………………………………………………..30
第六章 空達里尼:生命力的喚醒………………………………………………..36
第七章 開悟:一個沒有終點的起點……………………………………………..46
第八章 接受大師的點化:最終的技巧…………………………………………..50
第九章 桑雅世①:讓過去死掉…………………………………………………..53
第十章 完全的欲求:通向無欲的道路…………………………………………..59
第十一章 靈魂是什么……………………………………………………………..67
第十二章 LSD和靜心…………………………………………………………….70
第十三章 直覺:一個非解釋……………………………………………………..72
第十四章 意識、覺知與覺醒……………………………………………………..74
第十五章 薩托歷與三摩地的區(qū)別………………………………………………..76
第十六章 性能量與空達里尼的喚醒……………………………………………..80
第十七章 普拉那在7個體中的表現……………………………………………..82
第十八章 傳統(tǒng)的技巧……………………………………………………………..88
第十九章 奧修設計的技巧………………………………………………………101








緒論 靜心:慶祝的藝術

我們訓練兒童去集中(focus)思想、去專注(concentrate),因為沒有專注,他將來
就不能應付生活。生活要求這樣,頭腦必須能夠專注。但是,一旦頭腦能夠專注以后,它就
變得很少有覺知了。覺知(awareness)意味著有意識(conscious)但并不集中在一點的頭
腦,覺知是對正在發(fā)生的一切的一個意識(consciousness)。專注是一個選擇,它屏棄了
專注對象以外的一切東西,它是一個狹窄化(nar-rowing)。如果你走在街上,你就必須
窄化你的意識才能走路。你無法經常地覺知到正在發(fā)生的一切,因為如果你覺知到正在發(fā)生
的一切,那么你就變得無法集中。所以,專注是需要的。頭腦的專注是生活——生存和存在
的一個需要。那就是為什么每一種文明都以各自的方式設法窄化兒童的頭腦。
兒童從來是不集中的,他們的意識向四面八方敞開著,任何東西都在不斷地進入,沒有
什么東西被屏棄。兒童敞開著一切感覺,每一種感覺都被納入到他的意識中。有太多的東西
在進入!那就是為什么他們是那么搖擺不定、那么不穩(wěn)定。兒童的還沒有被制約
(unconditioned)的頭腦是一個流動——一個感覺的流動。但是,如果頭腦是這樣的狀
態(tài),那么他將無法生存。他必須學會窄化頭腦,學會專注。
頭腦一旦狹窄化了,你就會變得特別意識到某一樣東西,而同時,你對其他事物毫無意
識。頭腦窄化得越小,它就越能取得成功,你會變成一個特殊人才,變成一個專家。但是,
整個事情就會是:你知道得越多,你的意識就越少。
狹窄化是一個生存性的需要,沒有人要對此負責。只要生命存在,它就是必需的,但是
它是不夠的。它是實用的,但是僅僅生存是不夠的,只求實用是不夠的。因此,當你變成一
個功利主義者而窄化了你的意識,那么你就屏棄了你的頭腦本來有的許多能力。你沒有使用
一個完整的頭腦,你只是在使用其中很小的一個部分,余下的大部分就會變成無意識。
其實,意識和無意識之間沒有分界線,它們不是兩個頭腦。“意識的頭腦”是指在窄化
過程中使用的那一部分頭腦,“無意識的頭腦”是指被忽略、被忽視、被關閉的那一部分頭
腦。這就產生了一個分割、一個分裂。頭腦的那一大部分變得與你疏遠了,你變得同你自己
疏遠了,你成了你自己的整體(totality)的陌生人。
那一小部分被認同為你的自我,其余的則都不見了。但是,作為未曾發(fā)揮的潛力、未曾
利用的可能性、未曾經歷的冒險,余下的這個無意識部分將永遠在那里。這個無意識頭腦,
也就是作為潛力、沒有使用過的頭腦將一直同有意識的頭腦作搏斗,所以,人的內心始終存
在著沖突。因為無意識同有意識之間有分裂,所以每個人都處在沖突之中。只有當潛力、無
意識被允許像花一樣開放時,你才能體會到存在的極樂,否則是不可能的。
如果你的潛能的主要部分得不到實現,你的一生將是一個挫敗。那就是為什么一個人越
是追求實利,他就越得不到滿足,他就越沒有喜樂。一個人的生活態(tài)度越是功利主義,過著
越是忙碌的生活,他就活得越狹隘,他就越得不到狂喜。在功利世界中用不上的那部分頭腦
已經被拋棄掉了。
功利的生活是需要的,但是它的代價是巨大的:你失去了生命的歡樂。如果你的潛力能
全部開花,那么生命就會變成一個歡樂、一個慶祝,那么,生命就是一個慶典。所以我一直
說,宗教就是把生命轉變成一個慶祝。宗教的層面是歡樂的層面,而不是功利的層面。
決不能把功利的頭腦當作全部的頭腦,不應該為了它而犧牲掉那余下來的更大的頭腦。
功利的頭腦決不能成為目的,它不得不在那兒,但是作為手段的。余下的另一部分,更大
的、潛在的部分必須成為目的。那就是我所說的宗教的態(tài)度。帶著非宗教的態(tài)度,那么,商
業(yè)化的頭腦、功利的頭腦就會成為目的。當它成為目的時,無意識就不可能把潛力實現出
來,無意識將被拒絕。如果功利的頭腦成了目的,那就等于是仆人在充當主人的角色。
理智(intelligence)、頭腦的狹窄化,是一個人生存的(survival)手段,但不是生
活(life)的手段。生存不等于生活。生存是一種必需,是存在于物質世界的一種必需,但
是它的目的總是要達到潛能的一個開花、達到對你具有意義的一切的開花。如果你充分實現
了,如果你里面沒有任何東西停留于種子的狀態(tài),如果一切都成了現實,如果你成了一朵盛
開的花,那時,也只有那時,你才能感受到極樂、感受到生命的狂喜。
只有在你的生活中增加了一個新的層面——歡樂的層面、游戲的層面,你那被拒絕的部
分、無意識的部分才能變得積極主動而有創(chuàng)造力。所以,靜心不是工作而是游戲。祈禱不是
交易而是游戲。靜心不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為平安、極樂而做的某件事情,靜心是把它
自己當作目的的一種享受。
歡慶的層面是必須理解的最重要的東西,但是我們卻完全失落了它。所謂歡慶,我是指
一個片刻接著一個片刻地享受來到你身上的一切事物的能力。
我們已經變得那么受制約了,種種的習慣也已經變得那么地機械,即使在沒有事要做的
時候,我們的頭腦還是在忙忙碌碌。在不需要狹窄化的時候,你也是狹窄化的。即使你在做
游戲,你也不是在做游戲,你也不是在享受游戲。即使你在打牌,你也不是在享受它,你打
牌是為了取勝。這樣,游戲就變成了勞作,這樣,正在進行的事就不重要了,只有結果是重
要的。
在事務(business)的層面,結果是重要的;在歡慶的層面,活動是重要的。如果你能
使任何一個活動本身富有意義,那么你就會變得歡樂,你就能慶祝它。每當你在慶祝它,那
么界限、種種狹窄化的界限就被打破了,它們不再被需要,它們被扔掉了。你擺脫了約束,
擺脫了專注這個狹窄化的桎梏?,F在,你不做選擇了,對來臨的每一樣東西,你都允許它。
一旦你允許整個存在進入你里面,你就和它合為一體了。那就會有一個共享
(communion)。
這個共享、這個慶祝、這個無選擇的覺知、這個非交易性的態(tài)度,我稱之為靜心。歡樂
就在片刻之中,就在活動之中,而不在為結果的操心中。沒有什么東西需要去達成,因而,
你能夠享受的就是此時此地。
你可以用這樣的方式來解釋:我正在和你談話,如果我關心的是結果,那么談話就成了
一件事務,成了一個工作。但是如果我跟你談話而不帶有任何期望,不帶有對結果的任何要
求,那么這個談話就變成了一個游戲。這個活動本身就是目的。那么狹窄化就不需要了。我
可以玩玩文字游戲,我可以玩玩思想游戲,我可以與你的問題玩玩游戲,我可以與我的回答
玩玩游戲,那么,它就不是嚴肅的,它是輕松愉快的。
如果你正在聽我談話而并不想從中獲取什么,那么你就能夠放松,你就能讓我與你分
享,而你的意識就不會是狹窄的。那樣,它就是開放的。游戲!享受!
任何時刻都可以是事務性的時刻,任何時刻也都可以是靜心的時刻,所不同的只是態(tài)
度。如果它是無選擇的,如果你是在與它玩游戲,那么它就是靜心的時刻。
有待滿足的需要中有社會的需要,也有存在的需要。我不會說:“不要去制約孩子。”
如果你讓他們完全不受制約,那么他們就會變得粗野不堪,他們就不能生存下去。生存需要
制約,但是生存不是目的。所以你對制約必須能穿得上脫得下,就像衣服一樣,你可以穿上
它出去辦事,然后回家把它脫掉,這樣,你才“存在”。
如果你并不認同你的衣服、你的制約;如果你不說“我就是我的頭腦”,這并不困難,
那么,你就可以比較容易地改變。但是如果你認同于你所受的制約,你說:“我的制約就是
我。”而所有不是你的制約的東西都被否定了。你認為:“所有不受制約的都不是我,無意
識不是我。我是有意識,是專注的頭腦。”這個認同是危險的,不應該這樣。一個恰當的教
育是不受制約的。它只受一個有條件的制約:制約是一種實用的需要,你必須能穿得上脫得
下。需要時穿上,不需要時脫下。在有可能把人教育得不和他的制約相認同之前,人類不是
真正的人類,而只是受到制約和狹窄化的機器人。
要明白這一點,就是要覺知到那被剝奪了光明的大半部分的頭腦。覺知那大半部分頭
腦,就是要覺知到你并不只是有意識的頭腦。有意識的頭腦只是一個部分,“我”是兩者,
而那大半部分是不受制約的,但是它總是在那里,等待著。
我給靜心下的定義是:靜心只是一個為跳進無意識而作的努力。你無法通過算計而跳進
去,因為一切算計都屬于有意識,而有意識的頭腦不允許這樣做,它會警告你:“不要這樣
做,你會發(fā)瘋的。”
有意識的頭腦總是害怕無意識,因為無意識一冒上來,意識中的一切平靜、清晰的東西
都會被掃除掉,于是,一切將是黑暗的,就像在一個森林之中。
這就好像:你建了一座花園,四周圍了起來。你平整出很小的一片地,你種了一些花,
一切都不錯,井然有序,干干凈凈。只是森林永遠就在旁邊,它不受控制,無法駕馭?;▓@
一直在憂心忡忡之中。在任何時刻,森林可能會進來,那么花園就會消失。
同樣,你耕種了頭腦的一部分,把一切弄得清清楚楚,但是無意識總是在它旁邊,有意
識的頭腦一直處在懼怕之中。有意識的頭腦說:“別走進無意識中去,不要去看它,不要去
想它。”
無意識的道路是黑暗的和未知的。在理性看來,它似乎是非理性的;在邏輯看來,它似
乎是無邏輯的。所以,如果你要想用思考進入靜心,那么,你就永遠也進不去,因為思維著
的頭腦不會允許你進去。
這就成了一個悖論。沒有思考,你無法做任何事情;而帶著思考,你又不能進入靜心。
怎么辦?哪怕你這樣想:“我不要去思考”,你這也是在思考。這是思考的那一部分頭腦在
說:“我不允許去思考。”
靠思考是無法做成靜心的,這是一個困境、最大的困境。每一個求道者都會碰到這種困
境,在某個地方,在某個時候都會出現困境。知道的人會說:“跳吧,別去想它!”但是你
不可能不思考而做一件事,那就是為什么一些不必要的方法被創(chuàng)造出來了。我說它是不必要
的方法,因為只要你能不加思索地跳,什么方法也不需要。但是你不會不加思索就跳的,所
以方法還是需要的。
你可以去想那個方法,它能夠使你那思考的頭腦變得放松,但是不要去想靜心,靜心將
是進入未知的一個跳躍。你可以借助某種方法,而它會自動地把你推進未知。只是因為頭腦
受過的訓練才需要這種方法,否則它是不需要的。
一旦你跳了,你會說:“這個方法是不必要的,根本不需要。”但是這是你回顧時的認
識,你在事后才知道方法是不需要的。那就是克利希那穆爾提①說的:“不需要設計,不需
要方法。”禪師們也說:“不需要努力,那是不必費力的。”但是,對于還沒有通過這道關
卡的人來說,這是荒誕無稽的。因為人們說話的對象主要是那些沒有通過這道關卡的人。  ?、倏死D悄聽柼幔↘rishnamurti,1895~1986):印度教成道大師。與神智學派
首腦安妮•貝贊特合作創(chuàng)建世界明星社。1969年以來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奧哈伊主持克利
希那穆爾提基金會。——譯注
所以我說,方法是人為的。它只是一個手段,讓你放松你的理性的頭腦,好讓你可能被
推入到未知中去。
那就是為什么我采用強烈的方法。方法越強烈,你那個會算計的頭腦就越不需要。方法
越強烈,它就變得越完整,因為生命力不僅是屬開頭腦的,它也屬于身體、感情,它屬于你
整個的存在。
蘇非派的苦修僧曾經用舞蹈來作為技巧和手段。如果你投入到舞蹈中去,那么你就不可
能保持理性,因為跳舞是一件很艱難的事,它需要你全身心的投入。有一個片刻一定會到
來,那是不用頭腦而在舞蹈的片刻。方法越有活力,越強烈,你就越能進入,理性就越不會
在那里。所以,舞蹈被用來作為一個技巧來推動你。在某個點上,不是你在跳舞,而是舞蹈
會接管,它會接管你,你將被卷入那個未知的源頭。
禪師們采用過公案①的方法。公案是一些性質荒謬的謎題,它無法用理性來解答,你無
法思考它。表面上,它又似乎可以思考出某些東西來。妙就妙在這里。那些公案似乎可以讓
人思考出些什么來,于是你就開始去想,你的理性頭腦就舒服了,因為有一些東西已經給了
它,要它去解決。但是那個東西是無法解決的,它的本質是不可解決的,因為它的本質是荒
謬的。  ?、俟福╧oan):中國及日本佛教禪宗,特別是臨濟宗,用以訓練習禪者坐禪的表
面上自相矛盾的短句或問題。——譯注
有幾百個公案存在。禪師會說:“想想一個沒有聲音的聲音吧。”聽上去倒像是可以好
好想想的:如果你努力思考,在某個地方,用某種方法,你總會找到一個沒有聲音的聲音,
它好像是有可能的。然后,在某個點上——這個點是無法預料的、因人而異的——頭腦不管
用了,它沒有了。你存在著,但是,頭腦以及它的一切制約都不見了,你就像一個小孩子,
制約沒有了,你只是有意識的,狹窄化的集中沒有了?,F在,你才知道方法是不必要的,但
這是一個事后聰明,它是無法在事先說的。
沒有一種方法是因果性的,沒有一種方法是靜心的原因。正因為這樣,才可能有這么多
的方法。每一種方法都只是一個設計,但是每一種宗教都稱自己的方法為正道,而別的方法
沒有用,他們都是用因果論來進行思考的。
水加熱后化為蒸汽,熱是原因,沒有熱,水就不會蒸發(fā)。這是因果關系。熱是蒸發(fā)的先
決條件。但是靜心不是因果關系的,所以,任何方法都可以用。每一種方法都只是一個手
段,它只是為事情的發(fā)生創(chuàng)造出一個情景,它并不引起它。
譬如說,這個房間的墻外是一望無際的開闊的天空,你從來沒有見過它。我可以同你談
論天空,談論清新的空氣,談論大海,談論房子外面的一切,但是你都沒有看見過,你對此
一無所知。你只是在笑,你認為我在編造。你說:“這一切美妙極了。你是個夢想家。”我
不能說服你走到外面去,因為我講的一切在你聽來都毫無意義。
后來我說:“房子著火了!”這句話對你太有意義了,這是你能聽懂的。
現在,我不必對你作任何解釋了,我只要奔跑,你會跟上來的。房子并沒有著火,但是
你一到了外面,你就不會再問我剛才為什么說謊。意義就在那兒,天空就在那兒。于是你會
感激我。說什么謊都行。說謊只是一個設計,是把你帶到室外來的一個設計,它并不是造成
室外的東西存在的原因。
每一種宗教都建筑在一個謊言的設計的基礎上。一切方法都是謊言,它們只是制造出一
種情景,它們不是原因。可以創(chuàng)造出新的設計,可以創(chuàng)造出新的宗教。老的設計不管用了,
老的謊言不管用了,那么就需要新的。把沒有失火的房子說成失火,次數一多就沒有用了,
這時就需要有人創(chuàng)造出一種新的設計。
只要一個事物是另一個事物的原因,那么它就決不會沒有用。但是陳舊的設計總是會沒
有用的,需要新的設計。那就是為什么每一個新的先知都必須同老的先知抗爭。他做的事和
老的先知做的事一模一樣,但是他將不得不反對他們的教導,因為他必須否定那些已經變得
失去意義而不管用的老的設計。
所有偉大的先知——佛陀、基督、摩訶毗羅①——都出于慈悲而創(chuàng)造了偉大的謊言,那
就是為了要把你推出屋外。如果能通過某種手段能把你推出頭腦之外,那就是需要做的全部
的內容。你的頭腦是牢籠,你的頭腦會要你的命,它是一種奴役。  ?、倌υX毗羅(Mahavira),即筏馱摩那,耆那教創(chuàng)始人,耆那教徒尊稱他為大雄,
大雄音譯力摩訶毗羅。——譯注
就像我已經說過的,這種二律背反必然會發(fā)生,生命的本質就是這樣。你必須學會窄化
頭腦,當你走出去時,它是有幫助的,但是在里面,它是致命的。與人相處,它將是實用
的;但是與自己相處,它將是自我毀滅的。
你不得不與別人、與自己共存。任何片面的生活都是殘缺不全的。與別人共存,你必須
有一個受制約的頭腦:與自己共存,你必須有一個完全不受制約的意識。社會制造出了狹窄
的意以,但是意識本身就意味著擴大,它是無限的。兩者都需要,兩者都應該被滿足。
能滿足這兩種需要的人,我說他是聰明人,偏向任何一個極端都是不聰明的,任何一個
極端都是有害的。所以,要用你的頭腦和教養(yǎng)與世人一起生活,但是同自己單獨生活,不要
用頭腦,不要用教養(yǎng)。把你的頭腦當作一個手段來使用,不要把它當作目的,一有機會,你
就要從中走出來。每當你獨自一人,你就要從中走出來,擺脫頭腦。然后,慶祝這個時刻,
慶祝存在本身,慶祝生命本身。
如果你能知道如何擺脫制約,那么,僅僅活著就是一件值得大大慶祝的事。你能通過動
態(tài)靜心學會這個“擺脫”,它不是造成的,它會毫無原由地降臨于你。靜心會創(chuàng)造一個讓你
進入未知的情景,漸漸地,你會被推出你那固有的、呆板的、機器人一般的人格。要勇敢一
些!好好練習動態(tài)靜心,其他一切都會迎刃而解的。這不是你做成的事,它將是一個發(fā)生。
你無法帶來神性(the divine),但是你能阻止它的來臨。你無法把陽光帶進屋子里
來,但是你能把它關在門外。從消極方面來說,頭腦大有作為;從積極方面來說,它一無所
能。每一樣積極的事物都是一個禮物、一個祝福,它是降臨于你的。而每一樣消極的事物都
是你自己的杰作。
靜心及靜心的一切方法能夠做一件事:把你從消極的阻力中推開,它能把你帶出頭腦的
牢籠。等你出來以后,你會大笑。這么容易就出來了,它就在那里,只要跨出一步!可是我
們一直在兜著圈子走,永遠踏不上這一步,踏不上能帶你到中心的這一步。
你一直在外圍兜圈子,重復同樣的事。但是,在某個點上,連續(xù)必須被打斷,那就是任
何一種靜心方法所要做的。如果連續(xù)被打斷,如果你和過去變得沒有連續(xù)關系,那么,那個
片刻就是一個爆炸!就在這一個片刻,你回歸到了中心,你回歸到了你的存在的中心。那時
你就知道了那一直屬于你的一切,你就知道了那一直在等待你的一切。

第一章 瑜伽:意識的成長

生命的目的是要變成有意識(conCscious)。這不僅是瑜伽的目的,生命的進化本身也
在于變得越來越有意識,而瑜伽還意味著更多一些東西。生命的進化是要求變得越來越有意
識,但是意識(consciousness)卻總是他物指向的(otheroriented):你總是在意識到某
個東西、某個客體。瑜伽意味著在沒有客體只有意識存在的層面上進化。瑜伽是朝向純凈意
識的進化,而不是在意識到的“某個東西”,它只能“是”意識本身。當你在意識某個東西
時,你不會意識到意識本身的存在。你的意識是集中在某個東西上的,你的注意力并不在意
識本身的源頭上。在瑜伽中,整個努力就是要變得意識到客體和意識本身這兩者,意識有著
雙重的目的。你必須意識到客體,你也必須同時意識到主體,意識必須成為一座雙向的橋
梁。主體決不能被忘掉,當你把意識集中在客體上時,主體決不能被忘記。
這是瑜伽的第一步。第二步是去除主體與客體兩者而只是成為有意識的。這個純凈的意
識就是瑜伽的目標。
即使不用瑜伽,一個人也會向越來越有意識成長,但是瑜伽會給這個意識的進化增加某
些東西,貢獻某些東西。它能改變(change)很多東西,也能變革(transform)很多東
西。第一個變革就是在某些東西要被意識到的那個時刻,你能是一個雙向的覺知(a double
arrowed awareness),你能記住自己(remembering yourself)。
那個困境在于:要么你在意識到某個客體,要么你是無意識的。如果沒有外在的客體,
那么你就是在昏睡中,客體被需要是為了讓你成為有意識的。當你完全不被占據時你就感到
困倦——你需要某些用來意識的客體,但是當你有太多的客體要去意識時,你可能會感到無
法入睡了。那就是為什么一個人如果太被思想占據了他就無法入睡了??腕w在那兒連續(xù)地出
現,思想在那兒連續(xù)地出現,他無法變得沒有意識,思想一直在要求他的注意。而這就是我
們活著的樣子。
對新的客體你會變得更有意識。那就是為什么我們會有追求新東西的欲望、追求新東西
的渴望。舊的東西會變得令人厭倦。一旦你和某個客體多待上一會兒,你就對它變得沒有意
識。你已經接受了它,那么現在就不需要你的注意力了,你會變得厭倦。舉例來說,你可能
好幾年沒有意識到你的妻子了,因為你已經把她視為理所當然了。你不再看她的臉了,你不
記得她的眼睛的顏色了,好幾年你都沒有真正地注意她了。只有當她死的時候你才會再次覺
知到她在那兒。那就是為什么妻子們與丈夫們都變得相互厭倦了。任何客體,只要它不再持
續(xù)地引起你注意,就會產生厭倦。
同樣的,一個咒語、一個重復的聲音振動會導致很深的睡眠。當一個特定的咒語被不斷
地重復,你就會覺得無聊。這沒有什么神秘的。持續(xù)地重復一個特定的詞會使你厭倦,你無
法與它多呆一會兒,你會開始覺得困倦,你會進入某種睡眠狀態(tài),你會變得沒有意識。事實
上,整個催眠的方法就是依靠厭倦。如果你的頭腦能夠因某個東西而無聊,那么你就會進入
睡眠,睡眠是可以被誘導的。
我們整個的意識就依賴著新的客體,那就是為什么有那么多對新東西的渴望。一個新的
感覺,一件新的衣服,一幢新的房子,都是“新”的東西,即使它并不怎么好。有了某種不
同的東西,你才會感覺到意識的一個突然的上升。
因為生命是意識的一個進化,這是好的;就生命而言,這是好的。如果一個社會在渴望
新的感覺,生命就會有進步;但是如果它停駐在舊的狀態(tài),不去要求新的,那么它會變得死
氣沉沉,意識將無法進化。
例如,在東方,我們都在設法滿足于現狀,這產生出了無聊,沒有東西是新的。于是,
好幾個世紀以來,每一樣東西都在按它的老樣子繼續(xù)不斷。你只會覺得無聊。當然,你可以
睡得更好些,而西方是無法睡覺的。當你一直在要求新東西的時候,失眠是肯定會存在的,
然而不會有進化。有兩件事似乎是會發(fā)生的:要么整個社會變得昏睡而死氣沉沉,就像東方
所發(fā)生的那樣;要么這個社會就會變成沒有睡眠的,就像西方所發(fā)生的那樣。
沒有一件事是好的。你需要一個即使在沒有新的客體時仍然能夠覺知的頭腦。實際上,
你需要一個不是必定要與那“新”、不是必定要與客體相關的意識。如果它注定是與客體相
關的,那么它必定會與“新”相關。你需要一個完全與客體不相關的意識,它是超越客體
的。那樣,你才有了自由:當你愿意,你就能去睡覺,當你愿意,你就能醒著,不需要客體
來幫助你。你變得自由,真正地不受客體世界的影響。
一旦你超越了客體,你也就超越了主體,因為它們是一同存在的。實際上,主體性與客
體性是一個事物的兩極,當有一個客體,那么你是一個主體,但是如果你能不需要客體而有
覺知,那么就沒有主體、沒有自己。
這需要有很深的了解:當客體消失了,你能夠沒有客體而有意識,只有意識,那么主體
也就消失了。它無法留在那兒,它不可能存在!兩者都消失了,只有意識、那沒有束縛的意
識在那兒。這樣一來也沒有了界限,既沒有主體的界限,也沒有客體的界限。
佛陀經常說,當你在靜心中,那么就沒有自己,沒有我(atman),因為那個覺知會把
你同其他每一樣東西隔離開來。
如果你還在那兒,那么客體也就在那兒。我存在,但是“我”無法在完全孤獨中存在,
“我”是在與外在世界的關系中才能存在的。“我”是一個關系物。那么所謂的“自己”,
“我存在”只是某種存在于與外在事物的關系中的你自己里面的東西。但是如果外在不存
在,那么這個內在也會消失,那么只有單純的、自發(fā)性的意識存在。
這就是瑜伽所追求的目的,這就是瑜伽所意味的東西。瑜伽是使你自己不受主客體的界
限束縛的科學,而除非你不受這些界限的束縛,否則你就要么落入東方的不平衡中,要么落
入西方的不平衡中。
如果你要達到頭腦的平靜、寧靜、睡眠,那么最好是持續(xù)地與同一個東西呆在一起。經
過很多很多世紀那兒也不會有什么看得見的變化。那樣,你就很安逸,你可以睡得更好,但
是這不是靈性的;你丟失得太多了。那個要成長的迫切要求丟失了,那個要冒險的強烈愿望
丟失了,那個要去探尋、發(fā)現的強烈愿望丟失了。真的,你會開始過呆板單調的生活,你會
變得很呆滯。

靜心-狂喜的藝術
 

[下載聲明]
1.本站的所有資料均為資料作者提供和網友推薦收集整理而來,僅供學習和研究交流使用。如有侵犯到您版權的,請來電指出,本站將立即改正。電話:010-82593357。
2、訪問管理資源網的用戶必須明白,本站對提供下載的學習資料等不擁有任何權利,版權歸該下載資源的合法擁有者所有。
3、本站保證站內提供的所有可下載資源都是按“原樣”提供,本站未做過任何改動;但本網站不保證本站提供的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同時本網站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損失或傷害。
4、未經本網站的明確許可,任何人不得大量鏈接本站下載資源;不得復制或仿造本網站。本網站對其自行開發(fā)的或和他人共同開發(fā)的所有內容、技術手段和服務擁有全部知識產權,任何人不得侵害或破壞,也不得擅自使用。

 我要上傳資料,請點我!
COPYRIGT @ 2001-2018 HTTP://m.musicmediasoft.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管理資源網 版權所有